11/11《工商時報 觀念平台》從從容容做永續

2025-11-11
《工商時報 觀念平台》

「永續」,早已成為現代社會中最常被提起的詞彙之一,隨著極端氣候帶來的種種災變,提早體驗「預支未來」的代價,如何讓發展真正「長久且持續」,成為今日企業與社會最迫切的重要課題。

為協助占台灣企業逾9成的中小企業走上永續之路,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繼去年的「中小企業ESG大調查」後,今年更針對不同產業進行質化研究。研究指出,唯有讓更多企業具備持續行動的能力,永續才不只是形而上的理念、而是扎扎實實的競爭力。

研究指出,中小企業推行永續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永續議題包羅萬象、變化快速,企業往往追都追不上、更遑論好好做;二是永續行動的財務效益短期不明,但中小企業多半講究將本求利,投入力道不免七折八扣;三是外部政策和內部態度不一,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政權一更替,永續政策立即改弦更張、甚至180度大逆轉。這些現實掣肘,在在都讓中小企業在永續路上舉步維艱。

主持這項研究計畫的政大信義書院副執行長、國貿系特聘教授蘇威傑分析,企業推動永續的傳統邏輯,是以「永續」作為出發點,期望藉此強化品牌形象,進而提升競爭力。然而,當永續逐漸成為「標準配備」之後,品牌企業所面臨的挑戰變成「如何做出(永續)差異性」;而供應鏈企業若非受到終端品牌客戶強力要求,多半缺乏不斷投入的持續動能。

那麼,企業該如何才能不再匆匆忙忙、連滾帶爬做永續?

蘇威傑給的解方是-培養「動態能力」。藉由永續作為提升組織能力、累積無形資產,進而優化策略與執行品質,讓永續成為強化長期競爭力的終極引擎。

「動態能力」的核心元素包含三個面向:

一、「感知能力」(Sensing)-能夠掃描並辨識外部變化,從過去錯誤中反思,從客戶或競爭者角度重新學習,透過情境模擬強化預判力,培養組織學習與敏感度;二、「掌握能力」(Seizing)-在內部建立小規模試驗、容錯與創新文化,鼓勵實驗精神,提升員工參與及凝聚力,讓永續創新得以萌芽;三、「重構能力」(Reconfiguring)-以前兩者為基礎重新校正組織方向與制度,建立共識、修正流程、強化夥伴合作,最終邁向「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的新商業模式。

換言之,透過動態能力積極賦能的永續作為,不再只是陽春的形象工程,而是一場由內而外的積極蛻變。企業在組織文化、員工向心力、學習能力、制度設計、風險辨識、永續產品/服務創新,乃至於供應鏈夥伴合作關係等面向,都將獲得巨大能量與嶄新樣貌。

此項研究計畫進一步提出「永續動態能力四象限」模型:

第一象限的「領航者企業」-內外兼修、文化與協作皆強;第二象限的「拓荒者企業」-對外合作活躍,但內部文化待深化;第三象限的「淺行者企業」-內外皆弱,僅表層應對;第四象限的「耕耘者企業」-內部文化扎實,但外部連結不足。不同企業依其產業特性與內部條件,會展現出不同的永續動態能力組成。

不過,無論屬於何種類型,「高階主管的重視,是一切故事的起點。」唯有決策者真正理解永續的價值,同時身體力行,組織才會形成共同的永續語言與行動,養成永續價值觀與學習氛圍,讓企業得以真正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做永續!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