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工商時報 觀念平台》綠色緘默 不是軟弱是堅持

2025-09-05
《工商時報 觀念平台》

天氣一年比一年極端,導致人命與財產損失的受災範圍也愈來愈大。以今年夏天為例:整個歐洲就像個大烤爐;7月底北海道氣溫逼近40度C,全日本燒出41.2度C的歷史新高;7月上旬首次有颱風登陸台灣嘉南平原,受暴雨襲擊之故,蔬果與肉類價格應聲大漲…。

雖然一眾科學家早有決定性證據確認:(工業革命以降)人類活動正是地球升溫的關鍵因素,致使極端氣候不再是學術上的抽象名詞,而是活生生、赤裸裸的生存挑戰。但美國川普總統卻選擇與世界背道而馳,不僅一上任就退出《巴黎協定》,也宣布進入能源緊急狀態,加速開採化石燃料、停止推動DEI(公平、多元、包容)政策,最新的動作是全面封殺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高喊再生能源是「世紀大騙局」,是增加美國人民生活成本的元凶。

這是另一場政治版的氣候劇變。

一開始,不少美國企業陸續傳出裁撤ESG部門、取消DEI政策、退出相關倡議組織、移除對外官網與年報上的永續字眼。但在今年7月中的最新調查(EcoVadis調查全美400家營收逾十億美元的大型企業)卻發現:有高達79%的大型美企會維持或增加永續投資,其中31%甚至逆勢加碼,只是轉為低調行事、「多做少說」。

例如,微軟與蘋果如常發布永續報告並重申其既有目標;輝達宣布今年已達成辦公室與資料中心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短期目標。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雖然在2024年報中,拿掉了「永續」與「ESG」相關字眼,但原有氣候目標維持不變。

就算是身為頭號減碳目標的石油巨頭也是如此,埃克森美孚原計畫於2030年前,投入300億美元於低排放技術,包括碳捕捉、氫能和鋰資源開發等的專案,目前仍按進度繼續執行。

與美國企業的低調形成鮮明對比,歐洲企業選擇更積極直接的姿態。如全球第六大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能源,希望在2030年達成近零甲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排放;擁有全球最大種子公司的德國拜耳,針對永續農業持續研發氣候韌性作物(如旱稻與矮稈玉米);已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全球乳製品龍頭-法國達能集團,正努力成為全球最大B型企業。

不論是「低調實踐」或「公開加碼」,為何企業甘冒政治上的大不諱?因為企業經營的本質在於,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都要持續回應並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而利害關係人依舊大量關注永續,並且希望民間企業能夠在公部門政策反覆時,肩負起更多長遠的關鍵責任。

換言之,「永續」對企業來說,才是基業長青的根本之道:對顧客,提供一種值得信任的商品或服務;對員工,是一份值得抬頭挺胸的驕傲工作;對社會,則始終如一實踐共生、共創與共榮的承諾。

「綠色緘默」(Greenhushing)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企業永續典範的轉移,從品牌商譽的形象工程進化為治理核心的生存策略。在這個政治極化、資訊過載的時代,企業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敢不敢說」,而在於「能不能做」。

沉默,不是退縮,而是另一種更深層的堅持,綠色緘默,正是企業韌性最真實的展現。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