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名家觀點 經濟日報》做「人」

2025-09-01
《名家觀點 經濟日報》

還記得前陣子某新創公司執行長與科技長之間爆發的極端衝突嗎?雙方都是學有專精的高知識份子,為何最終會釀成令人匪夷所思的慘事?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都過度追求理性、效率與科技,而逐漸遺忘了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理解與相處?

人類自古以來就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從史前的集體採集與狩獵、農業時代的合作耕種,到現代文明的制度建構與知識傳承,每個時期、每一層社會結構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如何與他人相處」之上。

然而,隨著科技與物質文明高速發展,實體互動日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隱身於螢幕與鍵盤之後的簡化溝通,當情緒無須修飾、同理變得可有可無、一切只要做自己就好,各種千奇百怪的霸凌與衝突開始遍及家庭、學校、職場等處,也許你、我都曾身歷其境、深受其擾。

為此,筆者所屬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日前由志聖工業董事長梁茂生與零壹科技董事長林嘉勳共同提案,並獲全體理監事支持,將建請主管機關推動三項具體措施,強化企業領導人的人文素養與倫理思辨能力:

一、董事進修課程應納入人文教育。建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明訂,上市櫃公司董事每年進修課程中,應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文化倫理類課程,如文學、歷史、哲學與藝術等。

二、鼓勵管理教育引入倫理與文化模組。建議教育部與各大學商管學院積極增設企業倫理與人文素養相關課程,協助未來企業領導人培養價值判斷與倫理思維能力。

三、進修規劃納入人文學界參與。建議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在課程開發與評估階段,邀請文史哲藝領域學者參與審議,提升課程內容深度與文化整合性。

我們的出發點其實很單純,職場是絕大多數人最長久、也最密集的生活場域,如果能長期沉浸在彼此尊重、溝通理解、互信體諒的企業文化中,不僅能滋養個人、還能反饋組織,乃至於促進整體社會的正向健康發展。

尤其是規模及影響力俱大的上市櫃公司,更應該責無旁貸肩負起重塑企業文化的責任,從制度層面建構起「人與人」、「群與人」、「群與群」間的正常互動模式。

現行董事進修規範雖涵蓋治理、法務與財務等專業領域,但若能系統性加入人文倫理,想必有助企業領導人掌握溝通中的倫理界線、組織中的權力邊界,並積極發揮應有的公共責任,提升公司治理品質、預防職場失序、強化社會信任。也許,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僵固教條;但既然我們無法離群索居,就還是得理解人與人之間適當且合宜的關係與往來原則。這正是古人所說的「倫理」,不僅能讓整體社會穩定運作,更是每個人得以安身立命的關鍵。

再從「人與人」、「群與人」、「群與群」的倫理昇華,文學讓我們體會情感的細膩與澎湃,歷史教我們從經驗中趨吉避凶,哲學提點我們思索人生的意義,而藝術則培養我們欣賞、包容與表達的能力。這些不只是個人的文化涵養,更是企業領導人在現今快速變動的世界中,得以維持平衡、實踐責任與創造永續價值的堅實內在力量。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