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飛也似地剩下一半,有些人也許在張羅暑假出遊時,刻意避開了東北亞,因為許多有關今年7月南海大地震的訊息甚囂塵上。若將時間再拉長一點,有關2027台海危機的耳語也不斷在大街小巷中持續發酵,這類似假還真的「預言」(謠言?),無形中滋養著一股難以名狀的不安氛圍。
當然就更別提,一打經年的烏俄戰爭與不斷升溫的中東火藥庫,在在引發不少人的焦慮與恐慌,因為看似平穩的生活日常有可能一夕翻轉,在天災人禍的肆虐下被迫直面人類的脆弱與渺小。
但世界依舊轉動,與其遑遑不可終日,不如在不安中尋找勇氣,在混沌中選擇清明,自立自強、調整心態、積極行動,培養出一種迎戰未知的韌性與格局,說不定會因此變得更謙卑、更珍惜眼前、更願意未雨綢繆。
年紀稍長的也許還記得《一九九五閏八月》一本30年前轟動全台的暢銷書,還短暫掀起了一股移民潮,雖然事後證明是虛驚一場,但也多少喚起了台灣社會的風險意識。
此後,各種挑戰接連而至,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颱風、太魯閣號事故,還有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災難與意外始終未曾遠離,但總能從每一次的傷痛重建後學會:危機永遠不是單一事件、也不會就此結束,而是一場又一場針對體系與心理韌性的綜合壓力測試,唯有透過集體反思、行動與準備,才能淬鍊出更加成熟穩固的永續社會。
真正值得在乎的,向來不是「預言」是否成真,而是能否聚攏集體信念與行動,創建出更堅實的社會支持網絡、更有韌性的企業經營體系與更具前瞻的國家政策思維,集眾智、合眾力,才有可能安度危機、讓整體愈來愈好。
放眼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歷史,哪一個時代沒有毀滅預言?彗星撞地球、瑪雅曆法終結、千禧年災難…,末日警報總是時不時響徹雲霄;大型傳染病或人禍也沒少過:黑死病、兩次世界大戰、新冠疫情…,縱使每一次都瀕臨崩潰邊緣,卻也一次又一次從廢墟中起身向前。反面來說,真正的滅頂往往不是災禍本身,而源於自我放棄-不再相信夢想、不再勇敢行動,這才是結束一切的終極喪鐘。
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會化夢想為希望、期待未來會比今天更好,所以願意千辛萬苦也不放棄、願意胼手胝足逐夢踏實、願意持續創造、修正、行動,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舉一例,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腥風血雨席捲全歐洲,正在英國皇家陸軍醫院服務的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目睹許多傷兵由於細菌感染不幸離世,於是立志投入殺菌物質研究。
即便大戰之後物資匱乏,設備簡陋、經費拮据,初期研究也乏人問津,但弗萊明依舊鍥而不捨、與其他科學家持續合作,終於發現了青黴素,開啟人類醫療史上劃時代的抗生素世紀,拯救了往後的千千萬萬條生命。
他沒有被戰火吞沒、沒有屈服於絕望,反而在動盪混亂中點起微光,這正是夢想與行動層層交織出的巨大力量。
「預言」可以帶來警醒,也可以製造恐慌,但終究只能來去如風,吹不熄有夢最美的熱情,也擋不住一步一腳印的持續前行。因為有夢,我們才能無懼;也因為願意行動,我們才得以穿越長夜、看見天光乍現。這才是「預言」帶給我們最深遠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