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遠見華人 菁英論壇》低「績」?低「機」?

2023-09-01
《遠見華人》/菁英論壇

炎炎夏日,不僅讓人懶洋洋地提不起勁,生產力更是明顯下降;很容易教人想起過往的中學生涯,日復一日、渾渾噩噩的慘綠歲月,周而復始的上學、放學,不知道自己到底都學了什麼回家? 

想當然爾,工作績效不會太好看,一如從前在校考試不時出現的滿江紅……。怎麼辦呢?公司針對低績同仁加強輔導,就像小時候爸媽把我送去補習班一樣,占盡我所有課餘時間、補習費也花了不少,但學業成績始終不見起色。 

為什麼?是不夠努力嗎?明明花了錢、投入時間也不少,效果卻是微乎其微,甚至還有每況愈下之感。 

答案很簡單。不論是處理工作低績效或學習效果低落,都是在處理一件事情的「結果」;但「結果」不可能憑空出現,不會一覺醒來從天而降,一定是先有了「動機」後,採取相對應的「行動」,最後才產生「結果」。 

如果我們對於產生結果的起始動機與前端行為置之不理,只關心如何改善最終結果,無疑會陷入治標不治本的本末倒置,縱使一時半刻短暫見效,可能也只是強心針般的曇花一現。 

如何拉抬工作學習動機,才是治本之道

換言之,處理低「績」的根本在於處理低「機」,如何拉抬或增強工作/學習「動機」才是治本之道。 

低動機之因可能來自於低需求或是不了解,相關理論不計其數,其中縈縈大者包括: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交(愛與歸屬)需求、受尊重的需求,還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還有「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由英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系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與理查.萊恩(Richard Ryan)兩位教授所提出,他們主張:人類行為帶來的物質結果(直接獎勵)並不是主要動機(外在動機無法長久),而是這些行為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內在享受或意義(內在動機)。人的關鍵需求有三——勝任感、自主性與自我連結,他們指出,當人們覺得這三項需求獲得滿足,其內在動機就可因此持續。 

不過,無論是透過滿足何種需求來提高動機、進而改善最終結果,筆者管見以為,動機的「方向」更為重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顯然是一種強動機,往損人利己的方向前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一種強動機,走的是公平對待他人、或是利人利己的方向。 

前者,其內在動機一時雖可持續,卻會導致外在動機難以為繼(受損者很可能圖謀報復),到頭來利己不成反損己;後者則能走向內、外在動機相輔相成、互利共生的康莊大道。 

你也為低「績」發愁嗎?不如先著手處理源頭低「機」,同步確認動機方向,興許可以走出一條全新活路!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