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又冬天,轉眼2022就過了,因百年大疫而失序的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天空中接連出現航空器軌跡、城市裡陸續湧現人潮,就連新冠肺炎本身在若干國家開始降為普通流感層級;但2019年前的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至少企業界內的ESG趨勢不僅方興未艾,而且標準更清楚嚴格、資訊更公開透明。
除了ESG,「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概念也愈來愈顯著。全球在地化一詞,最早由英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於1994年提出,核心論述是「思想全球化,行動在地化」,有點像是你我熟悉的「入境隨俗」,例如東京的麥當勞可以買到咖哩飯、台灣的星巴克會隨著傳統節慶推出棕子跟月餅等。不過,歷經疫情期間的斷鏈衝擊,連甚少面對終端消費者的製造業(B2B),也都不得不思考全球在地化的議題。
這樣的時空背景,正是台灣地方創生發展的大好時機。筆者所服務的公司,以單一企業力量投入社區營造(社區一家計畫)至今已有18年,一路走來不僅看見台灣社會的蓬勃生命力,更深刻體會到如果想讓社區永續發展,就必須有可以留住人才與商機的在地產業,所以在2021年底成立「地方創生基金會」,並特別邀請國發會前主委陳美伶女士擔任董事長。
很感謝陳董事長接下這樣的重責大任,過去一年來積極帶領團隊成員、四處走訪台灣各地,並在去年底公布「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讓更多人了解台灣地方創生的現況,也讓更多致力投入地方創生的有志之士,清楚知道未來該往哪些方向繼續努力。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心得,許多地方創生團隊先天就符合S(與在地社區共生共榮)的本質,其中又有不少團隊投入的範疇與E密切相關,加上陳董事長盡心盡力協助團隊導入治理(G)概念,可以想見,台灣地方創生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這幾年來,許多團隊都遭遇到疫情期間林林總總的意外與挫折,但也有許多團隊因此激發出更多創新/意,想方設法找出一條活路,這就是地方創生真正的精神-即便險阻重重,也要想盡辦法突破,在荊棘密布中開出一片燦爛花海。
如果,在這些辛苦困難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平台,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面對挑戰,或跟夥伴們互相交流學習、激盪火花克服困難,甚至有人可以伸出援手,協助串連各種資源,一起看見長長隧道中的光,這就是地方創生基金會成立的根本目的。
事實上,真的有從社區一家萌芽,逐漸建立商業模式,成為維繫地方永續發展的地方創生團隊,例如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
甘樂文創成立於2010年,自2012年起開始向社區一家提案,獲得了鼓勵性質的「種子獎」,2013、2015、2017年也都曾獲得「楷模獎」。十年來,林峻丞不間斷深耕故鄉新北三峽,以「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為經營使命,透過甘樂文創創造收入,再將部分盈餘投入甘樂文創與社區志工共同成立的「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讓社區服務得以持續滾動。
也因此,林峻丞在去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耀,也獲選為「創業者共創平台」(AAMA台北搖籃計畫)的第十期學員。我們也特地邀請他擔任「地方創生基金會」的董事,希望以他的親身經驗,協助更多地創團隊建立起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讓這些天生就是ESG代言人的地創團隊,可以落地真正實踐永續發展。
走過翻天覆地的疫情期間、迎接否極泰來的2023年,筆者衷心祝福愈來愈多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永續方程式,為他人帶來希望、為社會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