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永續台灣-讓企業與社會共生共榮

2022-11-18
《工商時報》/名家評論

本該是秋高氣爽的宜人季節,卻因為接連生成的秋颱環流結合東北季風引發共伴效應,止不住的暴雨比細雨綿綿的冬天更令人感到陰鬱。也許有些人和筆者一樣,發現近年來夏季襲台的颱風次數銳減,取而代之的是秋颱生成增加,而且屢屢帶來豪大雨造成天災人禍,很難不教人聯想與現在進行式的氣候變遷有關。適逢國門解封,因疫情大亂的作息逐步復舊,但日子可以如常,內涵卻已全面翻新。

 

過去,人類社會追求極致物質的文明進展,毫無疑問改變了萬事萬物;如今,踏入後疫情時代,找尋一個更加永續、與世界共好的生活方式,想必應是世人共同的想望。上個月底,筆者十年前捐贈改建的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正式落成,相當程度見證了這一股永續思潮如何應運而生,並且風起雲湧、蔚為當代主流。

 

政大公企中心成立於民國51年,曾經孕育出超過20萬名的台灣公私部門菁英,透過重新整建與再造,配合政大既有豐沛的學術能量,希望進一步升級成為全亞洲重要的教育基地與知識傳播平台,協助台灣社會與企業持續精進、大步邁向永續。

 

同一時間為推廣企業倫理教育而成立的政大信義書院,也一併歡慶十周年、邁入第二個十年計畫。十年前,非常榮幸敦聘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擔任信義書院的講座教授;十年來,在蕭前副總統的帶領之下,信義書院從沒有師資、沒有教材,甚至連學生也興趣缺缺,到現在成為政大商學院全院一學分的必修課,而且積極發揮影響力、擴及到全台大專院校,競相開設有關企業倫理、企業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的相關課程。

 

政大商學院更以此,在國際間奠定了獨樹一幟的研究與教學特色,成功獲得三大國際商管認證(AACSBEQUISAACSB會計認證)的肯定,全世界只有七所商學院同時擁有這三大認證。如果說,2002年美國安隆案、2008年金融海嘯、2016年矽谷Theranos詐騙案(俗稱惡血案)…,曾經為我們帶來過任何啟示,筆者以為應該是讓世人開始思索,除了追求最大利潤的資本主義之外,有沒有另外一種可以讓企業與社會共生共榮,讓企業與利害關係人共好的經營模式?

 

這也是為何近年來,CSRESG,或是範圍更大的永續發展,在全球商業世界颳起一股旋風與熱潮。筆者也常在各種場合中被詢問,為何我們可以起步得這麼早?又是如何知道該做些什麼?其實,筆者與同仁們始終只念茲在茲一件事,那就是「企業倫理」: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也就是說,大家信手拈來的CSRESG、永續發展,都屬於企業具體作為的層面,而「企業倫理」則是指無形的企業文化/理念,兩者實為一體兩面,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甚或應該說,若欠缺企業倫理作為中心思想,只追求具體作為的外在表象,假以時日不免會流於瑣碎、枝微末節,以至於本末倒置、一事無成。台灣社會向來最不缺的就是逆風與困境,但我們始終可以愈挫愈勇,善用有限資源、窮盡最大效益,進而揮灑出小康富足的經濟表現,以及日益成熟的公民社會。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變與不變,值此政治、經濟等各種典範陸續轉移之際,對企業倫理具有基本認識的台灣企業很明顯具備先天優勢,若能以此為本徹底實踐,相信一定可以從容應對日後可能出現的各種永續規範,進一步提升國家競爭力、大步邁向新時代!回到秋風秋雨的陰鬱秋日,與其愁容滿面,不如活用秋雨滋潤、創新福澤大地,攜手共造一個永續台灣,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