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燃燒的歐洲

2022-09-05
《工商時報》/名家評論

2022718日,倫敦希斯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一如往常般人潮熙攘,但建築物內外的溫差極大,機場跑道上的地面工作人員個個汗如雨下。中午1250,戶外溫度來到攝氏40.2度,刷新史無前例的高溫紀錄,迫使英國氣象局發布史上首次的極端高溫紅色警戒,並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部分地區的地表溫度高達54度,多處公路因熱融化、汽車出現自燃;有些鐵軌甚至出現62度的高溫而扭曲變形,導致火車班次大亂,不是限速行駛就是直接停駛以維行車安全。

 

如此駭人的熱浪不只發生在英國,整個歐洲從今年6月中就開始陷入高溫煉獄,德國、法國、義大利多地出現乾旱,同時引發森林大火;位處南歐的西班牙與葡萄牙溫度更是逼近攝氏50度,接近2,000人在熱浪下不幸喪生。更糟的是,聯合國在日前示警,這樣的酷暑與熱浪恐成為夏季常態,「燃燒的歐洲」至少會持續到2060年。

 

如何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

 

聯合各國政府、全球企業與各種民間團體,攜手採取減碳行動,有效降低碳排放,積極減緩全球暖化速度,似乎是唯一解方。可惜的是,聯合減碳計畫的共識與行動,遠遠趕不上極端氣候帶來災難的速度。

 

去年底的COP26雄心勃勃地達成了多項跨國共識,包含各國在20229月前提交具體減碳計畫、承諾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取消無效率的油氣補貼(主要是煤炭),並承諾在2030年前停止毀林和森林退化等。

 

但截至目前為止,參與協議的196個國家只有11個國家提交計畫、受到俄烏戰爭影響,化石燃料補貼有不增反減的趨勢,使得去年甲烷排放的年增率創下歷史新高、亞馬遜森林主要所在地的巴西,由於政府放鬆執法,導致今年以來的森林破壞面積,較去年同期增加近七成,俄羅斯也因為野火肆虐,今年以來消失了約65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

 

跨國間的減碳合作進展看似停滯,不過私部門步伐正加速前進。商業世界中的ESG思潮已成為主流趨勢,但也因為百花齊放、眾聲喧嘩,若干在典範轉移之際、趁隙尋租的「漂綠」行為也層出不窮,致使統一標準、有效監理的聲浪愈來愈大。

 

所以我們陸續看到如歐盟強制執行的「永續金融披露規範」(SFDR)、英國強制要求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使用最廣泛的「全球報告倡議標準」(GRI)、愈來愈多企業採取的「可持續會計標準」(SASB)等各種工具。

 

這其中,既有標準清楚明確的議題是「治理」-G,但必須整合納入其他兩項議題:「環境」-E與「社會」-S,後續規範如何調整尚待發展。標準框架仍呈現相當差異與分歧的是「社會」,有關人力資本或員工多樣性等訊息,受到不同產業、地區與企業規模的影響甚鉅,建立統一評量制度的難度不小。

 

而標準漸趨統一的議題是「環境」,特別是氣候行動相關的企業核心指標(如溫室氣體排放),及推動揭露氣候風險情境分析的項目。也因此,《經濟學人》日前倡議,透過拆解ESG並各自簡化、設定優先順序的方式,才能真正拯救地球。畢竟「目標愈多,愈難命中靶心」。

 

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鎖定E,且非範圍廣泛的Environment,而是聚焦在「排放」(Emission)。測量溫室氣體排放對因應氣候變遷非常重要,及早建立明確簡化的統一標準,除了可作為課徵碳稅的基礎外,並能讓監管單位進行有效控管,確認各家企業的努力程度與尚待加強之處,最終促使資本市場徹底將「外部性內部化」。

 

若能再輔以其他如氣候基金、社會基金、治理基金等定位清楚的「客製化商品」,也許就可以由私部門發揮ESG的正面效應,甚至推動政府設計各種配套制度,不只能解救「燃燒的歐洲」、更有機會留下一個永續地球。

回到上方